在NBA的历史长河中,我们不难发现“高薪低能”的球员并不鲜见,尤其是在工资帽暴涨的时代背景下,许多溢价合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以下是一些典型代表,他们虽然手握巨额合同,却未能为球队带来相应的贡献,且排除了因严重伤病导致状态下滑的特殊情况。
一、泡沫时期的受害者
首先,让我们回顾一下2016年工资帽暴涨时期的“泡沫受害者”。
钱德勒·帕森斯,这位球员在签约灰熊后四个年头里仅出战了95场比赛,场均得分仅为7.2分,命中率也仅有39.3%。他因反复的伤病和训练态度问题,逐渐沦为了“场边模特”,灰熊球迷更是将其合同戏称为“史上最烂”。
尼古拉斯·巴图姆同样遭遇了类似的困境。他在黄蜂队时数据暴跌,攻防效率均垫底。2020年被裁后,他以底薪加盟快船才逐渐找回状态。黄蜂队为所谓的“空间型前锋”的幻想付出了代价,而巴图姆的实际作用远不及底薪球员。
埃文·特纳则是在开拓者时期场均贡献8分+3篮板,但三分球命中率仅有可怜的26%。2019年被交易至老鹰后直接被买断,他的名字也成为了溢价合同的代名词。
二、天赋异禀却未能兑现的球员
安德鲁·维金斯在森林狼时期场均得分虽达到19分,但效率低下,防守时散漫的态度让他被戏称为“公务员篮球”。然而加盟勇士后转型为3D球员才稍微值回身价,但原先的天价合同却显得极为浪费。
本·西蒙斯在76人后期拒绝投三分球且季后赛心理崩溃,交易至篮网后场均得分仅6.9分,罚球命中率更是低至40%。他的2023-24赛季薪资高达3627万,但因伤仅出战15场,进攻影响力在联盟中垫底。
三、数据刷子型的“体系弃婴”
哈里森·巴恩斯在独行侠时期场均18分,但效率平庸,关键比赛时常常隐身,因此被球迷戏称为“哈基石”。而在国王队接手后,他选择了降薪续约,溢价属性得到了些许减弱。
托比亚斯·哈里斯在76人时期虽场均18分,但占用了大量的薪金空间且季后赛屡次哑火。恩比德曾为他放弃巴特勒,这也成为了76人争冠路上的阻碍。
四、为“过气球星”买单的冤大头
克里斯塔普斯·波尔津吉斯在独行侠时期出勤率仅51%,季后赛更是被小后卫点名背打。他的表现让独行侠在2022年选择交易他至奇才止损。然而加盟凯尔特人后他却焕发了第二春,似乎独行侠队用错了说明书。
鲁迪·戈贝尔虽三次夺得DPOY(年度最佳防守球员),但在2022年季后赛中却被勇士的五小阵容打爆。尽管他加盟森林狼后提升了防守端的表现,但进攻端拖空间且年薪高达4000万的溢价问题明显。
五、特别提名:一人毁一队的财政代表
约翰·沃尔的合同问题让火箭队不得不送出首轮签来接手其合同,而乔金·诺阿在尼克斯队四年内仅出战了53场比赛,场均得分仅为4.6分,成为了纽约重建路上的绊脚石。这些高薪资、低表现的球员存在并非偶然,而是因为存在各种因素:包括球队经理的“赌博式投资”,即迷信球员的“潜力”或“体系适配”;工资帽泡沫即在2016年薪资空间暴涨的背景下,球队可能会因此产生恐慌而进行溢价签约;还有数据误导——基础数据并不能完全掩盖效率上的缺陷等。而历史遗留的毒药合同仍然困扰着尼克斯、黄蜂等队。未来的篮球投资中我们需警惕“文班亚马效应”——为了留住摆烂队伍中的球员可能再度制造溢价陷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