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29日,在南通市的一处商场内,市民和球迷们齐聚一堂,共同观看比赛的直播。新华社的报道记录了这一时刻。
“苏超”,作为一项草根赛事,常州队就是其典型代表。这支队伍的球员平均年龄较大,职业化程度相对较低。然而,每当他们站在奥体中心的赛场上,听到数万人的呐喊助威,都会迎来人生中的“高光时刻”。尽管实力差距明显,但他们从未放弃过比赛,即使胜利难得,进球困难,却依然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喜爱。这种反差,恰恰彰显了“苏超”的独特魅力。
在这个赛场上,“快乐足球”的口号被展现得淋漓尽致。无锡与常州的“榜尾大战”更是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焦点。尽管是业余球员,但他们全力以赴,失误与攻防转换的快速节奏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场场激动人心的比赛。球员们的“抽筋率”高,队医的存在感强,但在这激烈的对抗中,也不乏温情的画面:帮助抽筋的对手压腿、拼抢摔倒后互相拍肩膀、甚至同喝一瓶水……这些场景让人感受到足球运动不仅仅是一项竞技比赛,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传递。
作为带领中国队挺进日韩世界杯的“神奇教练”,米卢曾说,“足球是游戏,先学会笑,再学会赢”。在“苏超”的赛场上,人们更能理解这句话的深意。每一场比赛,不仅是球员们展现精神风貌的舞台,也是观众们感受足球魅力的时刻。即使不是球迷的人,也能看出每一支队伍是否认真对待比赛。就像在雨中的常州队,即使落后四球,他们依然全力以赴地组织每一次进攻,展现出“可以被击败,但不能被打倒”的坚韧精神。
“苏超”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出色的城市关系。南京与南通、徐州与宿迁、苏州与无锡等城市之间的“争斗”和“比拼”,都为“苏超”增添了更多的看点和情感联结点。江苏作为一个江河湖海齐全、地级市发展较为均衡的省份,“苏超”的火爆也成为了江苏文化认同的一种体现。
“苏超”的火爆不仅在于其比赛形式,更在于其出圈的底层逻辑——以群众参与为根基,以文化认同为纽带。每一场比赛前的隔空表白和互称昵称,都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沟通。而当哨声响起时,无论过去有何恩怨,都会暂时抛诸脑后,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去。
为了给比赛营造氛围,无锡等城市还重新剪辑了《英雄本色》《让子弹飞》等电影,将兄弟情谊贯穿其中,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,也被深深触动。这也正是“苏超”所传递的一种情感和价值观:无论何时何地,我们都不会独自前行,因为有一群人、一座城市与我们共同战斗。
此外,“苏超”也释放了足球的娱乐属性和创造力,让人们重新点燃了对足球的热爱和信心。尽管有人说“14亿人选不出一个队”,但须知我们的足球人口基数正在逐步增长。当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球场、参与足球、感受足球时,“苏超”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。
总之,“苏超”是中国足球的另一种打开方式。它不仅是一场场比赛的较量,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承。在这个夏天,“苏超”正在用它的方式诠释着如何让足球破圈而出、成为更多人的热爱。而无论是“苏超”还是即将登场的“浙超”,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足球的希望和未来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