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足球城市联赛的现场照片,新华社所拍,让大众看到了“苏超”赛事的激情与火热。当这样的场景出现在人们视线中,便有人提出了疑问:“苏超”是否将得到大量的复制?
这一话题的引子来自于网友在“问政四川”的呼声,他们提议借鉴江苏的成功经验,开展四川城市足球联赛——“川超”。他们认为,“苏超”的火爆程度、公正性以及无假球、无人情味,都值得推广,能进一步激发全民参与度和提升足球热情。
对此,四川省体育局回应了这一呼声。他们表示,“巴蜀雄起杯”川超联赛将借鉴苏超联赛的健康发展经验,不断完善赛事体系,强化监管机制,确保公平竞赛。同时,他们也强调了动员社会力量的重要性,以促进群众足球与校园足球的发展,并助力全民健身的推广。
这其实只是“苏超”火爆之后的众多呼声中的一个缩影。据媒体不完全统计,近期在人民网“领导留言板”上,山东、安徽、辽宁、湖北、陕西等地的网友纷纷表示,希望在省内也能举办类似的城市足球联赛。
作为当前现象级的火爆赛事,“苏超”的出圈让许多“外地”网友在围观的同时,也心生羡慕。他们希望自己的地方也能跟进学习,这种呼声并不意外。一方面,民间社会对足球的热情一直存在,足球文化本身也是超越地域的。另一方面,“苏超”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更纯粹的足球快乐,同时结合地域文化和地方文旅的出圈效应,让人们看到了更多关于足球赛事、城市形象传播和文旅发展的可能性。
然而,学习“苏超”并非简单的照搬就能成功。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情况,包括足球基础、经济发展水平、交通等硬件设施以及地域文化等。如果只是盲目跟风“抄作业”,可能会产生“东施效颦”的尴尬结果。
四川省官方的回应中,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”这一表述,可以说是点中了关键。地方足球联赛并非新鲜事物,但“苏超”之所以能够收获现象级的关注,关键在于其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全民参与的积极性,让社会活力得到了恰当的释放和安放。
例如,“一城一主场”的模式激发了各城市市民的地域认同感和荣誉感,最终转化为强大的社会参与动力。又如,从官方到民间,对各种“网络梗”的默契与包容,形成了场内场外、线上线下共振的热烈气氛,让原本不关注足球的人也来关注这个赛事。
这样一来,“苏超”就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体育赛事,更是一种全民嘉年华,其热度和精彩程度自然非同一般。而且,“苏超”成为互联网顶流后,江苏各地也展示了在接住这波流量上的拼劲和智慧。比如为持票观众提供景区门票优惠、交通餐饮优惠等政策,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“足球+文旅”意识。
因此,其他地方在借鉴“苏超”经验时,不能仅停留在形式上的复制。而应更加重视挖掘民间社会的活力,找到顺应民众需求、能激发社会参与积极性的“体育+文旅”新路径、新模式。这里的“体育”,不一定是足球比赛,“苏超”因“梗”而火,其他地方同样可以寻找既能体现地方特色又能引发共鸣的元素。但归根结底,要尊重体育赛事本身的规律、充分激发并尊重民间智慧和力量,在此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。
总结起来,“苏超”的成功不仅在于其体育赛事本身,更在于其背后所代表的全民参与、社会活力释放以及文旅结合的新模式。这是其他地方在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、促进文旅消费时值得借鉴的精髓所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