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足球城市联赛的现场照片,由新华社发布,展示了足球运动的热情与活力。对于“苏超”的火爆,有网友通过“问政四川”平台呼吁开展四川的城市足球联赛,他们认为苏超的火热、无假球、无人情味,值得学习推广,以提升全民参与度和足球热情。
对此,四川省体育局做出了积极回应。他们表示将借鉴苏超联赛的健康发展经验,进一步完善“巴蜀雄起杯”川超联赛的赛事体系,加强监管,推动公平竞赛。同时,他们也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,推动群众足球与校园足球的发展,为全民健身助力。
这一现象不仅仅在四川引发了关注。据媒体的不完全统计,近期在人民网“领导留言板”上,山东、安徽、辽宁、湖北、陕西等地的网友也相继呼吁在省内举办城市足球联赛。这表明,“苏超”的火爆已经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,也让许多地方的网友心生羡慕,并希望能在自己的地方跟进学习。
足球文化是超越地域的,民间社会对于足球的热情一直存在。在“苏超”中,人们体验到了更纯粹的足球快乐,同时地方文化和旅游也因足球而得到推广。这展示了足球赛事、城市形象传播和文旅发展的更多可能性。
然而,学习“苏超”并不是简单的照搬就能取得好的效果。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不同,包括足球基础、经济发展水平、交通等硬件设施、地域文化等等。如果只是盲目跟风,可能会产生“东施效颦”的尴尬结果。
四川省官方的回应中提到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”,这是一个点睛之笔。地方足球联赛并不新鲜,但“苏超”之所以能够收获现象级的关注,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全民参与的积极性,让社会活力得到了恰当的释放和安放。
比如,“一城一主场”的模式激发了各城市市民的地域认同感和荣誉感,转化为社会参与的动力。官方和民间的默契与包容,又形成了场内场外、线上线下共振的氛围,让不关注足球的人也来关注这个赛事。
这样的足球联赛已经升华为一种全民嘉年华,热度和精彩程度自然不会低。“苏超”成为互联网顶流后,江苏各地在如何接住这波流量上也展示了智慧和拼劲。比如,常州、镇江对客队市民免景区门票,南京为持票观众提供优惠,连云港、南通则对持“苏超”票根的观众推出各种优惠。
这些行动背后体现了因地制宜的“足球+文旅”意识。赛场比拼之外,更是文旅PK和“宠客”大战。“苏超”不仅仅是足球比赛,更像是足球版的“体育搭台,文旅唱戏”。
因此,其他地方在借鉴“苏超”的经验时,不能仅止于形式上的复制。而应该多思考和借鉴其中的精髓:更加重视挖掘民间社会的活力,找到能激发社会参与积极性的“体育+文旅”新路径、新模式。这里的“体育”,不一定是足球比赛,也可以是其他运动。“苏超”因“梗”而火,其他地方同样可以找到既能体现地方特色又能引发共鸣的元素。归根结底,是要尊重体育赛事本身的规律、充分激发并尊重民间智慧和力量,在此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。
